您好,欢迎来到农特产品销售电商 !会员登录|立即注册 VIP服务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报道 » 正文

乡村振兴|西顺河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12  浏览次数:158
核心提示:  西顺河镇位于洪泽区北部,三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自然风光独特,水文化历史悠久,产业资源丰厚,是淮安市乡村振兴先导镇。近年来,西顺河镇坚持
   西顺河镇位于洪泽区北部,三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自然风光独特,水文化历史悠久,产业资源丰厚,是淮安市乡村振兴先导镇。近年来,西顺河镇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在党建引领、产业融合、产业延伸等方面下足功夫,迎合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既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资源充足,又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凝心聚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富民’行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基地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带动作用。”街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大军表示。街西社区成立种植合作社,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入社,通过发展“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的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苗木种植,推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创业、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打造200亩牡丹现代农业产业园、108亩特色苗木基地,亩均收益达到1万余元,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西顺河镇党委因村制宜、创造发展特色产业,深挖街西、街南、于圩三个农业村的农业资源禀赋,打造街西居委会“农文旅特色片区”、街南村“万亩荷塘”、于圩“省级特色田园综合体”,围绕洪祥、张福河两个渔业村水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盘活水资源,做活“水文章”。推动文旅融合拓展特色产业融合“新路径”西顺河镇充分挖掘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将民风民俗与乡村旅游相融合,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植入旅游元素等方式,全力打造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文旅亮点,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我们每年举办万荷园、牡丹园文化节,让无数游客对西顺河的关注度不断攀升。通过办节赋能,以旅游撬动产业蝶变升级,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西顺河镇党委书记周宗燕介绍。

  结合洪泽区委、区政府 “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双轮驱动”战略,西顺河镇深入挖掘“二十六烈士”红色文化、红石榴民族文化、特色柳编传统技艺,讲好“张福河典故传说”故事,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民族文化馆、于圩村史馆等一批特色项目,着力壮大农文旅产业集群,助推富民强村进程,持续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特色产业集聚“新发展”围绕全市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建设总要求,西顺河镇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为导向,千方百计延长农业产业链,多措并举打响农产品品牌。“希望今年能做好抖音带货,让我们洪泽湖大闸蟹品牌形象更突出。同时还准备多参加一些农特产品展销会,对接当地网红,不断扩展销售渠道,帮助乡亲们把更多的农特产品卖出去,真正地帮助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张福河村乡贤、养殖大户孙剑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西顺河镇结合区域自然资源,深度挖掘渔业转型的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通大闸蟹从前端养殖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洪泽湖大闸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近两年,西顺河镇建成精品大闸蟹养殖区8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养殖大闸蟹3000亩以及“长江一号”育苗示范区1000余亩,去年大闸蟹产值3600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3.6万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主办单位:奉节县渝甲油橄榄种植有限责任公司

渝ICP备2023001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