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特产品销售电商 !会员登录|立即注册 VIP服务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资讯 » 正文

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助洱海流域水稻增产环境减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23  浏览次数:832
核心提示:  10月19日至20日,洱海流域绿色生态水稻模式推广应用现场观摩暨交流会在大理州古生村举办。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云贵高原坡耕地和中低产田
   10月19日至20日,“洱海流域绿色生态水稻模式推广应用现场观摩暨交流会”在大理州古生村举办。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云贵高原坡耕地和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和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洱海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控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支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指导和大理州委、州政府等的支持下,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创制的流域主要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得到各界认可,试验和示范面积逐年扩大。2022年,水稻、烟草分别试验100亩和120亩;2023年,水稻、烟草、蔬菜试验分别21000余亩、2311亩和100亩;2024年,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推广应用工作已实现流域水稻生产全覆盖(5.5万亩)、烟草3.05万亩、蔬菜700亩,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专家徐玖亮介绍了在洱海流域创制和大面积推广以绿色智能肥、复合微生物肥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情况。通过绿色种植技术研发,在投入端显著降低了氮磷投入,氮减少10%至20%,磷减少50%至70%,而核心示范区产量2022年、2023年相比常规增产10%—31%,环境氮、磷和COD径流排放削减达20%—50%。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专家陈丽红介绍:“为解决洱海流域降雨集中、生态库塘容积不足,雨季大量氮磷浓度高的旱作农田尾水直排洱海等问题,团队在古生村开展了稻田深蓄减排(旱作农田尾水回灌稻田)试验研究,将水稻田作为雨季旱作农田尾水的生态调蓄区,减少农田尾水直排洱海量。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稻田深蓄减排模式相比常规模式,水稻可增产10%—20%,同时可减少30—60%的旱作农田尾水入湖量,减少氮磷等污染物排放20—30%。”

  田间观摩结束后,由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水稻实收测产工作。测产结果显示,古生村核心示范区(580亩)平均亩产787千克,位于二号地的绿色生态模式田块也达到874千克/亩的高产。相比同片区的常规对照(产量588千克/亩),大面积增产显著。

  在工作进展交流会上,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正雄以“院士领衔,‘两校一地’三方合作,助力洱海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研究院组织“洱海科技大会战”系列工作进展和创新成果。大理州常务副州长李苏对研究院专家团队创制的水稻、烟草等流域主要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表示肯定,并希望研究院团队持续助力流域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表示,期望研究院后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诺贝尔奖获得者Oene Oenema、云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立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仲伟章等相关专家、企业代表100余人参会。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云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主办单位:奉节县渝甲油橄榄种植有限责任公司

渝ICP备2023001492号